南人不复反矣(刘备为何不授诸葛亮兵权)
资讯
2024-09-04
290
1. 南人不复反矣,刘备为何不授诸葛亮兵权?
刘备白帝城托孤,把辅佐大权分为了两部分,一个是丞相诸葛亮,一个是尚书令李严。按照汉朝的官阶和职责来看,丞相一般是是掌握着兵权的,而朝政权力归于尚书令。
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失守后,刘备在成都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干了两件是事:登基当皇帝、秣兵历马准备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
公元221年,刘备率领蜀中大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惨败,不但损兵折将,而且自己还病重无法返回成都,只好在白帝城永安宫修养。
夷陵之战后,东吴和蜀汉都没有把战争进行扩大化,双方都进行了和平友好的协商,并且再次重建了吴蜀联盟,共拒曹魏。刘备能够在白帝城修养长达一年多,一方面是因为东吴不再对蜀汉进行军事追击,而且孙吴也没有那个能力彻底的消灭蜀汉,另外一方面却是刘备的身体每况愈下,不能进行长途跋涉返回成都。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立刻把朝中的重臣以及太子刘禅从成都诏到了白帝城,做最后的安排,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对后事的安排考虑得非常的严谨和成熟,诸葛亮作为刘备荆州起家的老臣,有智慧有能力,可以托付重担;但是作为蜀汉大本营的益州却需要一个当地有威望的人来协调益州派和荆州派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刘备非常看重的益州派首脑李严。
诸葛亮作为丞相进行全面的辅佐幼主刘禅,李严作为尚书令平衡诸葛亮与益州派的关系,当然更是对诸葛亮权力的一种制衡,不要以为刘备临死说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没有那么大度,说这个话,既是对诸葛亮的考验,更是把诸葛亮可能造反的想法扼杀。
刘备的临死遗言更多是对诸葛亮的束缚,就是因为诸葛亮的权力太大,这个权力是足以动摇刘禅的皇位的,因为诸葛亮掌握着军权,只有军权在手才足以动摇皇权。
诸葛亮被刘备授予军权的另外证明在于刘备死后,刘禅登基继位,当时整个蜀汉出现了大面积的反叛,荆州已经被东吴夺了,雍州有大部分还在曹魏手中,而益州九个郡就有四个发生了反叛。
诸葛亮扶着刘备的棺椁回到了成都,埋了刘备没多久,就着手到处平叛,再加上曹魏又兵分几路要进攻蜀汉,甚至当时的东吴政权都已经在蠢蠢欲动。
诸葛亮的确具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平定了益州的牂牁太守朱褒造反,又平定了益州郡大姓雍闿等等,汉中有魏延镇守,赵云扼守秭归等,整个蜀汉的叛乱以及曹魏的进攻算是基本解决。后来诸葛亮又亲征云南地区,平定了孟获等少数民族的反叛,蜀汉的局势才逐步的平稳下来。
如果诸葛亮没有足够的兵权,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平乱,抵御曹魏和孙吴,而军权的授予有可能是刘禅,更可能是刘备临终前就授予了诸葛亮足够大的军事指挥权。
整个三国时期,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丞相的权力是相当大的,而在那个乱世时期,丞相的权力强大的象征就是军权的掌握,所以,诸葛亮在被刘备封为丞相,并托孤于他的时候就注定了他军权在手。2. 何其相似乃尔中的乃尔是什么意思?
乃尔
nǎi ěr
1.犹言如此。 三国 魏 曹操 《杨阜让爵报》:“ 姜叙 之母,劝 叙 早发,明智乃尔。” 宋 杨万里 《观雪》诗:“屑云作粉如何湿,琱玉为花乃尔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我谓南人不复反矣,伧楚何敢乃尔!”
2.竟然如此。《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道过 荥阳 ,止主人舍,而所驾之驴忽然卒僵,蛆虫流出,主遽白之。 子训 曰:‘乃尔乎?’”
3. 历史上诸葛亮和南王几次交战是真的吗?
刘备兵败夷陵后,蜀汉震动,成都平原地区和南中地区同时发生了叛乱。蜀汉国内空虚,勉强平定了杨洪之乱后,已经无力南征。因此,从223年至225年,蜀汉政权的南部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这些州郡豪强,纷纷遣使东吴,请求内附,实际上是把东吴当成外援,反正东吴也不派什么官员过来,还是这些豪强说了算。
诸葛亮隐忍了两年,励精图治,积累资财,与东吴重新建立起同盟关系,同时又加固了汉中防线。做完了这些后,为了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就率领三万大军,开进南中,讨伐这些叛乱的蛮夷。
(诸葛亮喜用志虑忠纯之士)
因此,诸葛亮与南王的交战是真实的。但是蜀汉没有设置史官(奇怪),很多事情记载不详,只是在《三国志》和《汉晋春秋》里有过记载。这些记述都比较简略,如《三国志》说“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如此寥寥数语,实在是看不出诸葛亮在南中做了什么事。《汉晋春秋》里有一句记载“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这里提到了当时南中数郡推选出来的首领孟获,带领叛军与诸葛亮交战的事。
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域广阔,在如今的贵州、云南,还包括了缅甸的一部分。如此大面积的区域,诸葛亮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一劳永逸。因此就可以看到,当时的南中地区生产力落后,诸葛亮率领的汉军训练有素,对付这些刚刚从原始森林里走出来没几年的,只知道好勇斗狠的蛮族士兵,那是手到擒来。
不过,战胜他们容易,可是收服他们人心却不简单。南中地区那么大,蜀汉士兵也守不过来,如果诸葛亮大军一撤,他们又叛乱怎么办?所以诸葛亮用了马谡的计策,要收降他们,以夷制夷。
诸葛亮善于用计,擒到孟获后,没有杀他,反而以礼相待,还让他视察自己的营地,随后又放掉了孟获。孟获回去后针对自己看到的,做了针对性的部署,结果又被诸葛亮设计打败。如此几次后,孟获知道是无法打赢了,也体察到诸葛亮的用意了。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用绝对实力和人格魅力收了南人之心,却不能被孟获一句话就给打发了。作为成熟的政治家,诸葛亮要把南中地区的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给消除掉。于是,诸葛亮把南中善战的一万户给迁徙到成都平原,从中挑选精壮,组成了无当飞军,成为蜀汉军中的精锐。当年的南中地区,加在一起也没有多少人,诸葛亮一下子带走一万户,对那些地方豪强来说算是釜底抽薪了。诸葛亮又让那些大户人家出钱做官,如此以夷制夷,南中因此安定下来
诸葛亮用这支无当飞军军队北伐,创造了很多战绩。直到公元254年,姜维带领大军北伐曹魏,被魏兵围困。为了掩护主帅撤退,张嶷带着5000无当飞军力战不退,全军覆没,所杀倍敌。
(无当飞军是蜀汉军队精锐)
诸葛亮征服南中后,云南地区一直归属中国管理。从东晋开始,云南洱海地区的爨氏开始强大起来,成了当地豪强。此后中原王朝对爨氏政权只是满足于他们归顺,并不派遣官员。到了隋朝时准备收复云南,结果引发了爨氏政权反叛。隋文帝派遣军队镇压了他们,到了唐朝时,又恢复了安抚的政策。可是洱海周边出现了六诏部落,他们最终统一起来,建立了南诏国。唐玄宗几次征讨,损兵折将也没有把他们镇压下去。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无暇他顾,云南地区也就独立出去了。宋太祖借鉴了唐朝故事,对西南地区也没有太大的野心。云南地区直到元朝时才再一次归入中原王朝。
4.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难道不是对死去将领的不负责任吗?
谢谢邀请!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难道不是对去的将领的不负责任吗?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赞誉度呢?
首先要说的是演义过份的神话了诸葛亮,名人讲过几乎近妖。这里插一句怎么个近妖呢?这是赤壁之战鼓吹的借东风,一个蜀国官员出使吴国,仗剑穿道袍装神弄鬼,成何体统。当然这是虚构的,既神化了诸葛亮,同时也丑化了他的本来面貌。
七擒孟获纯属虚构,事不过三,除非诸葛亮脑子进水,还七擒七纵,世间那有这样的事,大凡过份夸奖总是有利有弊,就跟后来的六出祁山一样,要是孔明不死,还要弄个十出祁山,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年蜀军过少数民族地区确定是费了很大的劲,着为首领的孟获肯定是极力反对,並尽其所有能力抵抗,双方人肯定死了不少,因为他们的家园是不容外人来犯的,多口青虫吃口菜,抵抗纯属正常。
为什么三国过了这么多年还受到追捧和热评呢?这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像孙坚凭智商和手中武器硬是打下了比蜀国大得多而又富裕的地方,也没有像诸葛一样特写,把精明能干文武双全的周愉说成鸡肚狗腸,及不合理,不能再误导后人。
七擒七纵孟获是虚拟的,过少数民族区域死人是正常的,这应该像红军那样通过谈判,做工作和平通过岂不更好呢?
5. 如何看待如果一个人到了初中还吹诸葛亮?
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是哪一位名人说的,对于这个观点,本人是不认同的。
确实,诸葛亮在历史上没有那么的神,也绝对不是罗贯中笔下的那个神仙般的人物。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这个主人翁有点神话,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写到他身披八卦衣,这就有点玄幻了。又比如最后的诸葛亮点灯祭寿,也是有点匪夷所思。但更多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一样会有生老病死,一样会有成功和失败。
其实,不说《三国演义》,单单诸葛亮本人也是历史上十分了不起的政治家。诸葛亮扶保刘备开疆拓土,建立了蜀汉政权,不要忘了,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也就是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有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寄居在荆州的外来户而已,而诸葛亮跟随之后呢,只有短短十二年,刘备就登基做了皇帝,谁的功劳最大,诸葛亮无疑。
撇开诸葛亮的能掐会算那些个虚头巴脑的本领,但看看他的实际能力。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这可是历史有记载的,把一个地方军事首领抓住七次又放了七次,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唯一的,最后诸葛亮收获客厅南方少数民族的真心,孟获表示“南人不复反矣”。
再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以后,就给你诸葛亮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可以说是烂的不能再烂,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关键还到处都是敌人。北面曹魏,东边孙吴,西面羌族等,南面一群蛮族,诸葛亮对外只能采用连吴抗魏。再说内部,刘璋父子带来的江州集团,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还有土生土长的益州集团,各方勾心斗角,争权夺势,乱七八糟,诸葛亮采用依法治国,才算压住和平衡了各方势力,难啊!
再说诸葛亮的宏图大志,那就是收复中原,兴复汉室。所以诸葛亮一直在致力于北伐,就是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其实,诸葛亮傻吗,他会不知道这样子会很难很难吗,然而,蜀魏之间从来就没有和平过,大家不要只看到诸葛亮北伐,也去查查曹魏有多少次攻打蜀国的汉中,其实他们之间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请不要再说什么诸葛亮穷兵黩武之类的话了。
再说诸葛亮的忠诚。那可是千古典范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少封建社会人们的榜样啊,统治阶级喜欢,下面人也喜欢,难道说到了今天,诸葛亮这种奉献精神就错了吗?现代人,仵三源觉得崇拜一下诸葛亮自然没有错,甚至说吹嘘一点也没错,毕竟这是将近两千年的模范榜样!
6. 诸葛亮和李鸿章相比?
看到这么多人黑诸葛亮,我不得不出来说一句话!
我只能这么说,很多人说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夸大了,但是我想说三国演义却是黑了诸葛亮。
演义里诸葛亮身边人都是菜鸡,诸葛亮轻轻松松吊打他们。
正史里诸葛亮身边人却都是一群大佬,诸葛亮小心翼翼吊打他们。
这样答太草率了,我本来要认真写回答的,可是这么大的问题,要详细说可以出本书了,写着写着跟写论文也没什么区别了啊。等我闲下来试试看吧。还有那位邀请我答诸葛亮治军那一题的,那要认真写又是论文啊。
再说那么多大佬珠玉在前,我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关公面前耍大刀,徒费笔墨。
贴两篇歌词,一篇写的是正史诸葛亮,一篇写的是演义诸葛亮,我个人觉得《汉相》写得感人至深,因为正史诸葛亮是个有血有肉会犯错的活人,他以一己之力重整季汉,燃烧自己的生命以换来汉祚延续,难道不比演义中那个多智近妖、一千多年来被涂上无数油彩的神棍形象更加伟大吗?
正史版本
《汉相》
遗庙怀先人 丹青半落浩气存[1]
阶上新苔落尘 千年前曾照乾坤
夜凉春茶温 参天翠柏作经纶
豪杰事不曾问 胸中却已定三分
声名未曾扬 整纶巾 披鹤氅
随君自此出南阳
半世再思量 醒一场 梦一场
中原共逐鹿誓以弱为强
困龙得水起 方廓开天下计
一朝腾万里
东风乍起 天地同力[2]
说吴主 舌上作风雷戏[3]
管乐何须比[4] 自垂名风云际
千秋仍熠熠
终得兴继[5] 君王事济
还旧都 敢受十锡[6]
欲作霸王图 何事生死分两路
半生一炬尽付 入浅滩再无寻处
敢忘鱼水濡 尽瘁十年不曾负
恍惚草庐相顾 夤夜惊醒已迟暮
岂不谙穷途 疲弊中 寻变数[7]
扰敌廷伺时倾覆
岂不谙劳苦 揽朝政 支病骨
英雄渐零落独将汉祚复
一州难偏安[8] 两朝冠剑在眼[9]
沥胆白帝前
誓扶季汉 誓较长短
驱六师五出再驻渭南
秋风入帐来 孤星三坠而返
照我心中憾
若可假年 若见归雁
春来代我入长安
建安远 荆益连 帝业将展
青龙败 阆中哀 夷陵不还
向宛洛 出秦川 皆作空谈[10]
孤臣只手 愿以擎天
空坐九倍土[11] 教我来去自如[12]
长驱雍凉路
宣王不出 十哲昭著[13]
应变将略岂孺子可述[14]
蜀中不闭户[15] 遗甘棠称殷富[16]
公诚谥忠武[17]
薄衣敛骨[18] 远夷宾服[19]
留丹心足耀今古[20]
注释:
[1] 化用唐代杜甫《武侯庙》“遗庙丹青落”一句。
[2] 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时来天地皆同力”一句,不过它还有下一句是“运去英雄不自由”。
[3] 化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赞诸葛亮诗“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一句。
[4]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处反用。
[5]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载刘禅诏策“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
[6] 此处典出《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裴松之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借以自明心志。
[7] 借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草庐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作者认为,诸葛亮后期北伐战略目标之一是寻机生变,借以创造隆中对中所言进取中原的前提条件。
[8]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汉晋春秋》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9] 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两朝冠剑:指历经刘备刘禅两朝的文臣武将,一说特指诸葛亮。
[10]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草庐对中“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蓝图。
[11]“九倍”此处只指所占州数,不指领土面积。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隶州共九州,季汉占益州一州。若只看土地面积,相差并无九倍之多,但算上人口密度和区域实际控制力后,曹魏确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12]化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所引《袁子》“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13]唐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所立武庙中,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十哲”即武庙十哲,诸葛亮位列其中,与他并列的人还有白起、韩信、李靖、孙武、吴起、乐毅等人。
[14]引用并反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所评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一句。作者认为,时势复杂,古今相异,往来读书人并不比刘弘、李靖、李世民等人更有谈论诸葛亮军事水平的资格。李靖有云:“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15]《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袁子》“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以说明诸葛亮治下的政治景象。
[16]《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襄阳记》“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宠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又有成语“甘棠遗爱”,表达对离去的地方官的追思和颂扬。
[17]“公诚”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其后有成语“开诚布公”。
[18]“薄衣敛骨”指诸葛亮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去世后薄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又载诸葛亮表后主书“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9]《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孟获语“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20]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加粗的段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特别是“建安远”一段,先写刘备取益州,又取东三郡,眼看荆益连成一线,十四年前隆中对时两路出兵的战略蓝图就要实现,眨眼间,关羽毁败,张飞被杀,秭归蹉跌,昔年四海升平之愿,又将化为空谈,怎能不令人心痛如割啊。
“秋风入帐来”一句,还原当时场景,然后寄情于北归的大雁,愿其“代我入长安”,也是感人至深。
之前的回答里提过这首歌,再贴一次,太喜欢它了~
演义版本
空城绝
琴声清雅杀机四发
笑看兵临城下
遗世一身风华
一片忠心比赤霞
不惧千军万马
千年之后还有 英雄为你煮酒
奏空城一首 一生传奇被写就
生于乱世天下 猎猎风沙
杀气密如麻
你指点了江山如画
羽扇纶巾儒雅 七弦轻划
成败一刹那
这一曲 定千秋浮华
一首空城千古绝响
指下玄机暗藏
智谋举世无双
当年赤壁火中浪
借东风 战吴江
百世之后还有 英雄为你煮酒
三国的恩仇 史官笔下被写就
回忆半生戎马 南征北伐
沙场谁称霸
你执笔绘江山如画
草船顺势而下 万箭齐发
生死一刹那
谈笑间 定千秋浮华
Rap:
隆中对 论乾坤天下 三分
名扬古今
抚琴 退罢三军
拨响传世的余音
用兵如神
君臣 一壶酒 情义相斟
南阳诸葛卧龙
浮萍如戏唱平生
生于乱世天下 猎猎风沙
杀气密如麻
你指点了江山如画
羽扇纶巾儒雅 七弦轻划
成败一刹那
这一曲 定千秋浮华
“公诚”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其后有成语“开诚布公”。
有点问题,这里的“公诚谥忠武”我认为是“诸葛公的确应该得到“忠武”的谥号”的意思,也即“诚”作“的确”解,不是“开诚心,布公道。”
对于“吊打”这个词我也觉得不妥当,评论区有两位提出来了。我搜了一圈,终于找到原文,在这里:
六出祁山?那是演义,我们在讨论历史。你能说出六出祁山我觉得你根本连蜀书五都没看过。
刘备远在他之上?要不是诸葛亮,刘备说不定已经投奔交州吴巨去了,虽然我是个先主粉,但你这样吹刘备黑诸葛我是不接受的。
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公司日渐虚弱?你是不知道夷陵战后季汉是多大一个烂摊子吧,曹魏上下都认为可以传檄而定,欲使举国称藩,等到建兴六年诸葛亮一伐,曹魏上下都没有防备,打出关中响震的局面,到你这里就成了国家日渐虚弱。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7. 古人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摘自《大众科技报》作者:吴学安)
我看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岛津义和 转贴自:一统三国历史文化社区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诸葛亮——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作者:杨芳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南人不复反矣,刘备为何不授诸葛亮兵权?
刘备白帝城托孤,把辅佐大权分为了两部分,一个是丞相诸葛亮,一个是尚书令李严。按照汉朝的官阶和职责来看,丞相一般是是掌握着兵权的,而朝政权力归于尚书令。
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失守后,刘备在成都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干了两件是事:登基当皇帝、秣兵历马准备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
公元221年,刘备率领蜀中大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惨败,不但损兵折将,而且自己还病重无法返回成都,只好在白帝城永安宫修养。
夷陵之战后,东吴和蜀汉都没有把战争进行扩大化,双方都进行了和平友好的协商,并且再次重建了吴蜀联盟,共拒曹魏。刘备能够在白帝城修养长达一年多,一方面是因为东吴不再对蜀汉进行军事追击,而且孙吴也没有那个能力彻底的消灭蜀汉,另外一方面却是刘备的身体每况愈下,不能进行长途跋涉返回成都。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立刻把朝中的重臣以及太子刘禅从成都诏到了白帝城,做最后的安排,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对后事的安排考虑得非常的严谨和成熟,诸葛亮作为刘备荆州起家的老臣,有智慧有能力,可以托付重担;但是作为蜀汉大本营的益州却需要一个当地有威望的人来协调益州派和荆州派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刘备非常看重的益州派首脑李严。
诸葛亮作为丞相进行全面的辅佐幼主刘禅,李严作为尚书令平衡诸葛亮与益州派的关系,当然更是对诸葛亮权力的一种制衡,不要以为刘备临死说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没有那么大度,说这个话,既是对诸葛亮的考验,更是把诸葛亮可能造反的想法扼杀。
刘备的临死遗言更多是对诸葛亮的束缚,就是因为诸葛亮的权力太大,这个权力是足以动摇刘禅的皇位的,因为诸葛亮掌握着军权,只有军权在手才足以动摇皇权。
诸葛亮被刘备授予军权的另外证明在于刘备死后,刘禅登基继位,当时整个蜀汉出现了大面积的反叛,荆州已经被东吴夺了,雍州有大部分还在曹魏手中,而益州九个郡就有四个发生了反叛。
诸葛亮扶着刘备的棺椁回到了成都,埋了刘备没多久,就着手到处平叛,再加上曹魏又兵分几路要进攻蜀汉,甚至当时的东吴政权都已经在蠢蠢欲动。
诸葛亮的确具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平定了益州的牂牁太守朱褒造反,又平定了益州郡大姓雍闿等等,汉中有魏延镇守,赵云扼守秭归等,整个蜀汉的叛乱以及曹魏的进攻算是基本解决。后来诸葛亮又亲征云南地区,平定了孟获等少数民族的反叛,蜀汉的局势才逐步的平稳下来。
如果诸葛亮没有足够的兵权,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平乱,抵御曹魏和孙吴,而军权的授予有可能是刘禅,更可能是刘备临终前就授予了诸葛亮足够大的军事指挥权。
整个三国时期,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丞相的权力是相当大的,而在那个乱世时期,丞相的权力强大的象征就是军权的掌握,所以,诸葛亮在被刘备封为丞相,并托孤于他的时候就注定了他军权在手。2. 何其相似乃尔中的乃尔是什么意思?
乃尔
nǎi ěr
1.犹言如此。 三国 魏 曹操 《杨阜让爵报》:“ 姜叙 之母,劝 叙 早发,明智乃尔。” 宋 杨万里 《观雪》诗:“屑云作粉如何湿,琱玉为花乃尔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我谓南人不复反矣,伧楚何敢乃尔!”
2.竟然如此。《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道过 荥阳 ,止主人舍,而所驾之驴忽然卒僵,蛆虫流出,主遽白之。 子训 曰:‘乃尔乎?’”
3. 历史上诸葛亮和南王几次交战是真的吗?
刘备兵败夷陵后,蜀汉震动,成都平原地区和南中地区同时发生了叛乱。蜀汉国内空虚,勉强平定了杨洪之乱后,已经无力南征。因此,从223年至225年,蜀汉政权的南部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这些州郡豪强,纷纷遣使东吴,请求内附,实际上是把东吴当成外援,反正东吴也不派什么官员过来,还是这些豪强说了算。
诸葛亮隐忍了两年,励精图治,积累资财,与东吴重新建立起同盟关系,同时又加固了汉中防线。做完了这些后,为了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就率领三万大军,开进南中,讨伐这些叛乱的蛮夷。
(诸葛亮喜用志虑忠纯之士)
因此,诸葛亮与南王的交战是真实的。但是蜀汉没有设置史官(奇怪),很多事情记载不详,只是在《三国志》和《汉晋春秋》里有过记载。这些记述都比较简略,如《三国志》说“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如此寥寥数语,实在是看不出诸葛亮在南中做了什么事。《汉晋春秋》里有一句记载“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这里提到了当时南中数郡推选出来的首领孟获,带领叛军与诸葛亮交战的事。
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域广阔,在如今的贵州、云南,还包括了缅甸的一部分。如此大面积的区域,诸葛亮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一劳永逸。因此就可以看到,当时的南中地区生产力落后,诸葛亮率领的汉军训练有素,对付这些刚刚从原始森林里走出来没几年的,只知道好勇斗狠的蛮族士兵,那是手到擒来。
不过,战胜他们容易,可是收服他们人心却不简单。南中地区那么大,蜀汉士兵也守不过来,如果诸葛亮大军一撤,他们又叛乱怎么办?所以诸葛亮用了马谡的计策,要收降他们,以夷制夷。
诸葛亮善于用计,擒到孟获后,没有杀他,反而以礼相待,还让他视察自己的营地,随后又放掉了孟获。孟获回去后针对自己看到的,做了针对性的部署,结果又被诸葛亮设计打败。如此几次后,孟获知道是无法打赢了,也体察到诸葛亮的用意了。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用绝对实力和人格魅力收了南人之心,却不能被孟获一句话就给打发了。作为成熟的政治家,诸葛亮要把南中地区的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给消除掉。于是,诸葛亮把南中善战的一万户给迁徙到成都平原,从中挑选精壮,组成了无当飞军,成为蜀汉军中的精锐。当年的南中地区,加在一起也没有多少人,诸葛亮一下子带走一万户,对那些地方豪强来说算是釜底抽薪了。诸葛亮又让那些大户人家出钱做官,如此以夷制夷,南中因此安定下来
诸葛亮用这支无当飞军军队北伐,创造了很多战绩。直到公元254年,姜维带领大军北伐曹魏,被魏兵围困。为了掩护主帅撤退,张嶷带着5000无当飞军力战不退,全军覆没,所杀倍敌。
(无当飞军是蜀汉军队精锐)
诸葛亮征服南中后,云南地区一直归属中国管理。从东晋开始,云南洱海地区的爨氏开始强大起来,成了当地豪强。此后中原王朝对爨氏政权只是满足于他们归顺,并不派遣官员。到了隋朝时准备收复云南,结果引发了爨氏政权反叛。隋文帝派遣军队镇压了他们,到了唐朝时,又恢复了安抚的政策。可是洱海周边出现了六诏部落,他们最终统一起来,建立了南诏国。唐玄宗几次征讨,损兵折将也没有把他们镇压下去。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无暇他顾,云南地区也就独立出去了。宋太祖借鉴了唐朝故事,对西南地区也没有太大的野心。云南地区直到元朝时才再一次归入中原王朝。
4.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难道不是对死去将领的不负责任吗?
谢谢邀请!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难道不是对去的将领的不负责任吗?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赞誉度呢?
首先要说的是演义过份的神话了诸葛亮,名人讲过几乎近妖。这里插一句怎么个近妖呢?这是赤壁之战鼓吹的借东风,一个蜀国官员出使吴国,仗剑穿道袍装神弄鬼,成何体统。当然这是虚构的,既神化了诸葛亮,同时也丑化了他的本来面貌。
七擒孟获纯属虚构,事不过三,除非诸葛亮脑子进水,还七擒七纵,世间那有这样的事,大凡过份夸奖总是有利有弊,就跟后来的六出祁山一样,要是孔明不死,还要弄个十出祁山,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年蜀军过少数民族地区确定是费了很大的劲,着为首领的孟获肯定是极力反对,並尽其所有能力抵抗,双方人肯定死了不少,因为他们的家园是不容外人来犯的,多口青虫吃口菜,抵抗纯属正常。
为什么三国过了这么多年还受到追捧和热评呢?这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像孙坚凭智商和手中武器硬是打下了比蜀国大得多而又富裕的地方,也没有像诸葛一样特写,把精明能干文武双全的周愉说成鸡肚狗腸,及不合理,不能再误导后人。
七擒七纵孟获是虚拟的,过少数民族区域死人是正常的,这应该像红军那样通过谈判,做工作和平通过岂不更好呢?
5. 如何看待如果一个人到了初中还吹诸葛亮?
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是哪一位名人说的,对于这个观点,本人是不认同的。
确实,诸葛亮在历史上没有那么的神,也绝对不是罗贯中笔下的那个神仙般的人物。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这个主人翁有点神话,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写到他身披八卦衣,这就有点玄幻了。又比如最后的诸葛亮点灯祭寿,也是有点匪夷所思。但更多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一样会有生老病死,一样会有成功和失败。
其实,不说《三国演义》,单单诸葛亮本人也是历史上十分了不起的政治家。诸葛亮扶保刘备开疆拓土,建立了蜀汉政权,不要忘了,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也就是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有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寄居在荆州的外来户而已,而诸葛亮跟随之后呢,只有短短十二年,刘备就登基做了皇帝,谁的功劳最大,诸葛亮无疑。
撇开诸葛亮的能掐会算那些个虚头巴脑的本领,但看看他的实际能力。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这可是历史有记载的,把一个地方军事首领抓住七次又放了七次,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唯一的,最后诸葛亮收获客厅南方少数民族的真心,孟获表示“南人不复反矣”。
再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以后,就给你诸葛亮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可以说是烂的不能再烂,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关键还到处都是敌人。北面曹魏,东边孙吴,西面羌族等,南面一群蛮族,诸葛亮对外只能采用连吴抗魏。再说内部,刘璋父子带来的江州集团,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还有土生土长的益州集团,各方勾心斗角,争权夺势,乱七八糟,诸葛亮采用依法治国,才算压住和平衡了各方势力,难啊!
再说诸葛亮的宏图大志,那就是收复中原,兴复汉室。所以诸葛亮一直在致力于北伐,就是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其实,诸葛亮傻吗,他会不知道这样子会很难很难吗,然而,蜀魏之间从来就没有和平过,大家不要只看到诸葛亮北伐,也去查查曹魏有多少次攻打蜀国的汉中,其实他们之间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请不要再说什么诸葛亮穷兵黩武之类的话了。
再说诸葛亮的忠诚。那可是千古典范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少封建社会人们的榜样啊,统治阶级喜欢,下面人也喜欢,难道说到了今天,诸葛亮这种奉献精神就错了吗?现代人,仵三源觉得崇拜一下诸葛亮自然没有错,甚至说吹嘘一点也没错,毕竟这是将近两千年的模范榜样!
6. 诸葛亮和李鸿章相比?
看到这么多人黑诸葛亮,我不得不出来说一句话!
我只能这么说,很多人说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夸大了,但是我想说三国演义却是黑了诸葛亮。
演义里诸葛亮身边人都是菜鸡,诸葛亮轻轻松松吊打他们。
正史里诸葛亮身边人却都是一群大佬,诸葛亮小心翼翼吊打他们。
这样答太草率了,我本来要认真写回答的,可是这么大的问题,要详细说可以出本书了,写着写着跟写论文也没什么区别了啊。等我闲下来试试看吧。还有那位邀请我答诸葛亮治军那一题的,那要认真写又是论文啊。
再说那么多大佬珠玉在前,我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关公面前耍大刀,徒费笔墨。
贴两篇歌词,一篇写的是正史诸葛亮,一篇写的是演义诸葛亮,我个人觉得《汉相》写得感人至深,因为正史诸葛亮是个有血有肉会犯错的活人,他以一己之力重整季汉,燃烧自己的生命以换来汉祚延续,难道不比演义中那个多智近妖、一千多年来被涂上无数油彩的神棍形象更加伟大吗?
正史版本
《汉相》
遗庙怀先人 丹青半落浩气存[1]
阶上新苔落尘 千年前曾照乾坤
夜凉春茶温 参天翠柏作经纶
豪杰事不曾问 胸中却已定三分
声名未曾扬 整纶巾 披鹤氅
随君自此出南阳
半世再思量 醒一场 梦一场
中原共逐鹿誓以弱为强
困龙得水起 方廓开天下计
一朝腾万里
东风乍起 天地同力[2]
说吴主 舌上作风雷戏[3]
管乐何须比[4] 自垂名风云际
千秋仍熠熠
终得兴继[5] 君王事济
还旧都 敢受十锡[6]
欲作霸王图 何事生死分两路
半生一炬尽付 入浅滩再无寻处
敢忘鱼水濡 尽瘁十年不曾负
恍惚草庐相顾 夤夜惊醒已迟暮
岂不谙穷途 疲弊中 寻变数[7]
扰敌廷伺时倾覆
岂不谙劳苦 揽朝政 支病骨
英雄渐零落独将汉祚复
一州难偏安[8] 两朝冠剑在眼[9]
沥胆白帝前
誓扶季汉 誓较长短
驱六师五出再驻渭南
秋风入帐来 孤星三坠而返
照我心中憾
若可假年 若见归雁
春来代我入长安
建安远 荆益连 帝业将展
青龙败 阆中哀 夷陵不还
向宛洛 出秦川 皆作空谈[10]
孤臣只手 愿以擎天
空坐九倍土[11] 教我来去自如[12]
长驱雍凉路
宣王不出 十哲昭著[13]
应变将略岂孺子可述[14]
蜀中不闭户[15] 遗甘棠称殷富[16]
公诚谥忠武[17]
薄衣敛骨[18] 远夷宾服[19]
留丹心足耀今古[20]
注释:
[1] 化用唐代杜甫《武侯庙》“遗庙丹青落”一句。
[2] 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时来天地皆同力”一句,不过它还有下一句是“运去英雄不自由”。
[3] 化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赞诸葛亮诗“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一句。
[4]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处反用。
[5]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载刘禅诏策“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
[6] 此处典出《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裴松之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借以自明心志。
[7] 借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草庐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作者认为,诸葛亮后期北伐战略目标之一是寻机生变,借以创造隆中对中所言进取中原的前提条件。
[8]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汉晋春秋》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9] 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两朝冠剑:指历经刘备刘禅两朝的文臣武将,一说特指诸葛亮。
[10]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草庐对中“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蓝图。
[11]“九倍”此处只指所占州数,不指领土面积。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隶州共九州,季汉占益州一州。若只看土地面积,相差并无九倍之多,但算上人口密度和区域实际控制力后,曹魏确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12]化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所引《袁子》“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13]唐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所立武庙中,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十哲”即武庙十哲,诸葛亮位列其中,与他并列的人还有白起、韩信、李靖、孙武、吴起、乐毅等人。
[14]引用并反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所评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一句。作者认为,时势复杂,古今相异,往来读书人并不比刘弘、李靖、李世民等人更有谈论诸葛亮军事水平的资格。李靖有云:“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15]《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袁子》“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以说明诸葛亮治下的政治景象。
[16]《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襄阳记》“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宠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又有成语“甘棠遗爱”,表达对离去的地方官的追思和颂扬。
[17]“公诚”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其后有成语“开诚布公”。
[18]“薄衣敛骨”指诸葛亮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去世后薄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又载诸葛亮表后主书“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9]《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孟获语“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20]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加粗的段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特别是“建安远”一段,先写刘备取益州,又取东三郡,眼看荆益连成一线,十四年前隆中对时两路出兵的战略蓝图就要实现,眨眼间,关羽毁败,张飞被杀,秭归蹉跌,昔年四海升平之愿,又将化为空谈,怎能不令人心痛如割啊。
“秋风入帐来”一句,还原当时场景,然后寄情于北归的大雁,愿其“代我入长安”,也是感人至深。
之前的回答里提过这首歌,再贴一次,太喜欢它了~
演义版本
空城绝
琴声清雅杀机四发
笑看兵临城下
遗世一身风华
一片忠心比赤霞
不惧千军万马
千年之后还有 英雄为你煮酒
奏空城一首 一生传奇被写就
生于乱世天下 猎猎风沙
杀气密如麻
你指点了江山如画
羽扇纶巾儒雅 七弦轻划
成败一刹那
这一曲 定千秋浮华
一首空城千古绝响
指下玄机暗藏
智谋举世无双
当年赤壁火中浪
借东风 战吴江
百世之后还有 英雄为你煮酒
三国的恩仇 史官笔下被写就
回忆半生戎马 南征北伐
沙场谁称霸
你执笔绘江山如画
草船顺势而下 万箭齐发
生死一刹那
谈笑间 定千秋浮华
Rap:
隆中对 论乾坤天下 三分
名扬古今
抚琴 退罢三军
拨响传世的余音
用兵如神
君臣 一壶酒 情义相斟
南阳诸葛卧龙
浮萍如戏唱平生
生于乱世天下 猎猎风沙
杀气密如麻
你指点了江山如画
羽扇纶巾儒雅 七弦轻划
成败一刹那
这一曲 定千秋浮华
“公诚”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其后有成语“开诚布公”。
有点问题,这里的“公诚谥忠武”我认为是“诸葛公的确应该得到“忠武”的谥号”的意思,也即“诚”作“的确”解,不是“开诚心,布公道。”
对于“吊打”这个词我也觉得不妥当,评论区有两位提出来了。我搜了一圈,终于找到原文,在这里:
六出祁山?那是演义,我们在讨论历史。你能说出六出祁山我觉得你根本连蜀书五都没看过。
刘备远在他之上?要不是诸葛亮,刘备说不定已经投奔交州吴巨去了,虽然我是个先主粉,但你这样吹刘备黑诸葛我是不接受的。
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公司日渐虚弱?你是不知道夷陵战后季汉是多大一个烂摊子吧,曹魏上下都认为可以传檄而定,欲使举国称藩,等到建兴六年诸葛亮一伐,曹魏上下都没有防备,打出关中响震的局面,到你这里就成了国家日渐虚弱。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7. 古人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摘自《大众科技报》作者:吴学安)
我看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岛津义和 转贴自:一统三国历史文化社区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诸葛亮——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作者:杨芳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